文|清扬
编辑|清扬
在大众想象里,影坛传奇达式常,85岁高龄的他,晚年生活应该是孤独的,毕竟妻子离世十年,女儿远居海外,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一个悲凉的结局,可事实却远超想象!
这位老艺术家不仅没被孤独吞噬,反而凭借对艺术的极致热爱,活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精彩,甚至还将生活打理得有声有色,这惊人的生命力,不禁让人疑问,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?
已步入高龄的达式常,平时都在做些什么?近几年在艺术领域他又有何新成就?
最近,不少影迷朋友们都在念叨,那位老艺术家达式常,好像有日子没在公开场合露面了。
展开剩余91%算下来,自从去年六月,他在电影《父亲在远方》的观摩会上现身之后,就鲜少有他的消息,就连今年上影演员剧团举办的活动里,大家也没能看到他的身影。
这种“消失”引发了许多关心和猜测,去年十一月,第36届金鸡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时,很多人就都在预测,今年的终身成就奖,会不会就是他?
毕竟,这个奖项的分量太重了,旨在表彰那些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、品格与艺术同样出众的泰斗级人物。
评选的标准极其严苛,不光要看艺术上的成就,更要看艺术家的艺德与人格魅力,大家觉得,达式常配得上。
然而,最终的获奖名单上并没有他的名字,就在人们略感遗憾的时候,一个更具分量的荣誉悄然而至。
十一月四日,他以高票荣获“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”,这个奖,让他成为了继张瑞芳、秦怡、牛犇之后,上影演员剧团第四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。
消息传来,所有人都觉得这是真正的实至名归,颁奖现场的掌声雷动,经久不息。
现在再提起达式常,人们脑海中浮现的,不再仅仅是那些经典的银幕形象,而是一个更为厚重的词,“德艺双馨”。
他对表演艺术,怀着一种近乎信仰的敬畏之心,这份敬畏,让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配角,一步步走到了影帝的宝座。
许多人可能觉得,拿了奖,成了名,总可以稍微松口气了吧?但达式常偏不。
1982年,他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百花奖最佳男演员了,可为了演好电影《人到中年》里的傅家杰,他还是像个新人一样,一头扎进原著里反复啃读,跑到生活中去深入体验。
为了让角色更真实,达式常刻意留起了胡茬,让脸上的皱纹更明显,甚至穿着一件破了洞的汗衫就出镜了,这种较真劲儿,也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。
1983年拍《谭嗣同》时,这个角色几乎没有先例可以参考,他硬是靠着自己对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和鲜活设计,塑造出了一个神形兼备的悲剧英雄。
这部电影,让他的表演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层次,兼顾了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真实。
正是因为在《谭嗣同》中的惊艳表现,香港导演许鞍华在1986年特意找上门来,邀请他出演《书剑恩仇录》里的“乾隆”。
那是在河北承德,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冬,一场抚琴的戏,他的眉毛胡子上都结了冰,手指冻得几乎没了知觉,但他坚持要自己来,不用替身。
拍电影在达式常嘴里,是一件“玩命”的事,他也确实是这么干的,骑马拉弓射箭这些危险镜头,他全都亲力亲为。
有一次,因为地面湿滑,马匹失控,他差点摔下来,可以说是与死神擦肩而过,导演看着都后怕,但他只是从容地稳住身子,听到导演说希望姿态能再挺拔一点,他二话不说,调转马头又来了一遍。
如今他已是85岁高龄,但对艺术的那股认真劲头,丝毫未减,他常说,艺术是需要传承的事业,只要自己身体还允许,就会一直奉献下去。
他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,因为在他看来,这才是一个老艺术家真正的价值所在。
在这个圈子里,“艺”字好写,“德”字难修,可达式常的“德”,却始终走在他的“艺”前面,成了行业里的一面旗帜。
他的品格,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:“敬、淡、忠、正”。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他的名气如日中天,但他对“明星”这个身份却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,那时候,他的收入和厂里其他演员没什么两样,就靠着一份工资生活。
面对许多商家开出的高额广告邀请,他都一一拒绝了,因为他有自己的底线,演员,就该通过角色和观众交流。
达式常几乎不参加任何商业活动和综艺节目,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留给了剧本和家人,这种主动远离喧嚣、抵制诱惑的定力,在浮躁的娱乐圈里,显得尤为可贵和稀有。
他为人正直,与人为善,这些美好的品格并非刻意表演,而是早已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的修养。
达式常的“忠”,则全部给了他的家庭,他与妻子王文皓那段相濡以沫的爱情,至今仍为人称道。
两人是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的同学,他家境贫寒,她父母早逝,相似的背景让两个年轻人惺惺相惜,走到了一起。
1962年他毕业后,被分配到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,一年后,王文皓因病休学一年才毕业,又因为声带问题没能成为演员,被分到了上海美影厂做编辑。
命运似乎给这对恋人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,1965年,达式常凭借《年轻的一代》中林育生一角声名鹊起,成了万众瞩目的耀眼明星。
那时候,他身边围绕着无数的追求者,但他心中始终只装着王文皓一个人,1966年10月1日,他最红的时候,毅然决然地和王文皓举办了婚礼。
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,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患难与共的岁月,1971年,女儿达秧出生了,因为王文皓身体一直不太好,他心疼妻子,所以只有这一个孩子,不愿让她多受苦。
整个70年代中期,他稳坐上影厂“一哥”的位子,名气越来越大,但他对妻子的爱却始终如一,他常说,妻子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陪伴他的人,他要一辈子对她好。
这份承诺,他践行了一生,几十年来,他帅气依旧,影响力巨大,却没有任何绯闻,洁身自好,自律性极强,他悉心照顾着体弱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,几十年如一日。
时间来到2015年,和达式常相依相携了近50年的老伴王文皓因病去世,享年75岁。
这对他来说,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,老伴的突然离世,让他伤心欲绝,夜深人静时,他常常彻夜难眠,心中充满了对妻子的强烈思念。
唯一的独生女儿达秧,长大后赴美国定居,从事纪录片拍摄工作,妻子早逝,女儿又远在国外,很多人都担心,这位85岁的老艺术家,晚年生活会不会太过孤独?
但事实并非如此,女儿达秧虽然在美国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,但她对父亲的牵挂从未间断,她经常回国看望父亲,每次回来都会把父亲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帖,还特意请了护工照料。
达式常也深知女儿的处境,从不强求她回国定居,只是每次女儿离开时,他眼中那不舍的泪光,还是透露出了一位老父亲的舐犊情深。
达秧在美国事业有成,作品得了奖,总会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分享给父亲,这是他最大的骄傲和慰藉。
他带着对妻子的爱继续前行,珍视过去但不沉溺于悲伤,努力过好眼下的每一天,与此同时,他从未放弃工作,艺术成了他晚年最大的精神慰藉。
80多岁时,达式常还像个年轻人一样,每天骑着自行车到上影演员剧团打卡上班,他极少参加公开活动,但只要剧团有事,他必定到场,那里,是他“另外一个家”。
去年,83岁的他接下了一个新任务,为中文精装版《牛虻》担任有声书的导演,并亲自负责旁白和蒙泰里尼神父的配音。
为了这事,达式常三天两头往武康路上的剧团跑,养老院的工作人员都觉得好奇,他笑着说,这是他“延年益寿”的好方法。
为了录好这部有声书,他翻烂了好几本书,对每一个角色的分配都一丝不苟,他亲自打电话邀请赵静、崔杰这些老搭档出山,还根据每个人的特点,帮助他们拓宽戏路。
这部有声书的录制几乎是免费的,剧团只提供盒饭,但他的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,感染了所有人,佟瑞欣、王诗槐、于慧等剧团演员,全都有求必应,最终这部作品被听众誉为“听觉大餐”。
今年,84岁的他又参与了电影《父亲在远方》的拍摄,随摄制组远赴昆仑山的高海拔山谷。这是他继《年青的一代》后,再次踏上新疆的土地。
尽管拍摄条件艰苦,高海拔对身体是极大的考验,他依然一丝不苟地演绎了一个不畏艰险的兵团老连长。
所以,达式常的晚年,真的不孤单,他的生活被艺术、亲情和友情填得满满当当。
剧团的同事们对他非常好,几乎所有活动都会想到他,经常邀请他参加聚会,让他时刻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。
不久前,在长影厂80周年庆典的影像资料中,我们又看到了他,85岁高龄的他,精神矍铄,目光如炬,浑身散发着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与儒雅。
达式常就像一座灯塔,不仅照亮了银幕,更以自己的人生,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,什么是值得我们永远尊敬的品格。
乐观豁达的态度,或许就是达式常健康长寿的秘诀,他将对妻子的思念化作了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,带着这份爱,继续在他热爱的艺术道路上,散发着光和热。
正如网友所说“达式常,绝对的美男子,德艺双馨,严格自律,低调谦虚。”
中国有这样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,是我们的荣幸,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艺术事业,达式常都做的非常好,竟也优秀,是众人敬佩、学习的榜样。
祝愿达式常前辈健康长寿,希望他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如既往地生活快乐,事业顺心,在艺术的殿堂继续闪耀,续写自己的事业篇章。
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配资专业门户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
发布于:山东省华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